1936年春暖花开的4月24日,一个女孩诞生在陕西渭北平原的三原县前街姚家,她叫姚桂云,有长兄和姐姐,家庭虽不富足但凭父兄勤劳生活也还过得下去。上有父母之疼爱, 下有兄姐的关怀,无忧无虑,渐渐成长为一个活泼可爱的、天真无邪的小姑娘。1948年前后父母相继去世,家境日趋艰难。1949年三原解放,大姐姚莉娟参加解放军,随军南下,不久即赴朝,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后在东北军医院工作。长兄姚广仁在西北农学院工作,只身一人还得照顾小妹上学。1954年长兄因病不幸早逝,年幼无知的她好像一夜长大,在西农组织的关怀下料理了长兄的后事。艰难困苦的生活,造就她的坚强与勤勉。1954年9月至1956年7月在陕西省女中学习,1956年9月考入西安师范学院数学系。
1958年在数学系学习期间,努力学习并积极投入教育革命活动之中,勇于实践。不久领导让她担任反映陕西师大教育革命汇报电影片的主角,后又赴京参加教育革命成果汇报展览,多次受到奖励。她在大学学习期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60年8月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,被分配留校到教育系担任助教工作。在此和教育系老师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,奔忙于师大和附中之间。短短的三年时间,使她成熟了不少。
1963年10月被调至教务处工作。在此两年多时间使她对行政管理工作有了一定认识,奠定了基础。当她刚刚熟悉工作之际,1965年4月被调到留学生办公室工作。她负责教学工作,制定教学计划,组织教师总结教学方法和经验,及时交流推广,在学生中举办汉语口语表演活动,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很快。当時要求和学生打成一片,二十四小时负责。人少任务重,作为党交给的任务,初次担任这么重的担子,整日忙于工作,很少顾及家庭。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争气,从未给她添麻烦,使她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。
值得回味的是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,原越南留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,她接待了他们,这对于当时的教师及干部是一种极大的慰藉。
1973年8月被调到人事处,1982年任人事科副科长,1984年2月任人事处副处长、副研究员,直至1991年7月退休。
究其一生,无愧无悔。正如陕西师大人事处对其工作的评价那样:
姚桂云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,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,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。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、方针和政策,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指导工作,确保了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。
姚桂云同志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长期在高教管理岗位工作,认真负责,严谨细致,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;团结同志,关心、爱护年轻干部,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志;工作中能密切联系实际,注重调查研究和制度创新,先后起草了《关于我校人员调配工作的若干规定》、《关于我校人员流动的规定》、《关于照顾夫妻关系将爱人调入我校工作的意见》、《关于我校招聘工作人员的几项规定》等文件,她负责制定了《关于在我校试行工资定额管理的暂行办法》,参与制定了《关于改革我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》、《陕西师范大学教职工守则》、《陕西师范大学干部考核标准》、《陕西师范大学教职工考勤的暂行规定》、《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各类人员定编的意见》等工作规范,编制了我校“六五”后期和“七五”期间各类人员的定编和增减计划,参加了于1986年首次开展的职称改革工作,在定任务、定岗位的基础上,划清了教师系列以外的七个职称系列之间的界限,明确了教师系列以外的每个职工的专业技术系列归属,申报了各系列的任职资格评审权;她注重理论研究,撰写了《加强编制管理工作,促进教职工队伍结构优化》等论文。她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,推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兼任学校监察处特邀监察员和学校技术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期间,工作投入,尽职尽责,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。1991年7月退休后,她仍然十分关心人事处工作和学校的发展,并参与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的工作,1992年12月被陕西师大评为优秀班主任,1994年4月被评为1993年成教院的先进工作者,受到奖励。
姚桂云同志是一名党的好干部,她毫无私心、顾全大局、公道正派、甘于奉献,以自己的实际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;她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一生无欲无求,把亲切、平等、谦和与关爱撒向了漫天桃李;她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,以真诚宽厚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化解了大家的烦恼和困难。
姚桂云同志不幸2006年6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辞世,享年71岁。同志们送其挽联:“教育深恩终身常感戴,浩然正气万古永长存。”总结其一生的做人做事,同事亲人永远铭记。
(张朝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