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福堂,男,陕西省洛南县人,1934年10月生,中共党员。1956年盛夏,在西北大学参加高考,被西安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录取,在校攻读本科专业四年,1960年5月提前毕业留校(一般7月底毕业,分配派遣)工作至退休。
在基层,做学生工作
福堂同志留校后,先后转换了许多单位和部门。开始在陕西师大政治教育系任助教,半年后,调本校教育系任助教,兼管部分学生工作。1962年教育大调整,该系撤销,1963年春下放至陕西师大泾阳农场劳动锻炼,任下放干部队长。年末,调回学校(当时其他干部还留在农场),安排在中文系,任学生辅导员、学生党支部书记,管理学生工作,继而还当选为校团委委员、常委等。工作虽在不断变化,但他工作的热情不减,认真负责、积极进取的态度未变,特别在辅导员岗位上,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,努力为学生服务,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。这期间,有两次活动使他记忆深刻:一次是1965年、1966年带领学生在彬县、泾阳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。在农村期间,除管理、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外,还要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。在那里,他除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外,还深切感受到农民、农村、农业对国计民生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。而且,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所给予的真知实感,大大丰富了个人的阅历,对树立他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另一次是1972年夏秋之交,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,带领学生,身背行李,爬山涉水,风餐露宿,往返一千多公里,徒步去延安拉练。沿途还进行文艺活动,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。到达延安后,参观革命遗址,在南泥湾和群众一起收割稻谷,举行联欢,得到革命传统教育认识到延安作为革命圣地,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巨大贡献,也激发了他继承革命传统,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豪情壮志。艰苦的生活磨励了意志,和学生朝夕相处,同吃同住,交流思想,密切了师生关系,深切体会到工作的乐趣。
到机关,任校办主任
1972年后,福堂同志的工作由基层转入学校机关,先后在人事处任学生科长、群工科长(管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和知青带队干部)、教师科长、办公室副主任、办公室主任。期间,曾被陕西省委抽去,任工作组组长,赴榆林地区参加“三级干部”会议,宣传“农业学大寨”,组织农民修梯田,造林防沙。它既促进了农业生产,又使个人得到锻炼,受到教育,提高了思想觉悟和认识。
他在办公室工作的10多年中,协助三届校长主持、开展学校工作,直至1995年退休。
星移斗转,岁月如流。转眼之间,他在陕西师大上学、工作已经54年了。半个世纪中,师大教育培养了他,他为师大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青春年华。在学校机关几十年,尤其在办公室工作10多年,可以说是他参加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黄金时段。这个岗位的工作,概括起来是三句话,即:参谋助手,综合协调,承上启下。他既要统筹校内上下事务,又要加强开展校际交流,其工作范围之大、之细,常人难以想象,就是当事人也难以数清。当然,总有一些事例可以佐证。比如,他经常要向校长汇报各方面的情况以有群众的意见、建议等;陪同校长召开系主任(所长)会议,讨论研究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;经常联系各系(所)、机关各处(室),征求、吸取对学校的意见、建议;协调系(所)际之间、处(室)之间的关系,并向校长反映,促成解决问题,处理问题;不定期地召开各系、处办公室主任培训会议,安排学校行政事业工作,制定办公室工作职责;参与撰写学校历年工作总结、报告、讲话及其它文稿……他在办公室工作期间,每年向在我校“干训班”学习的西北五省(区)干部作一次“陕西师大创立、建设、发展四十年辉煌历程”报告,这些同志听了十分高兴,为能在陕西师大培训学习感到自豪、光荣。
此外,他还与人合作主编了《陕西师范大学著作志》(1994年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)。这本书是教学、科研成果的编织,从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、科研人员多年来的劳动创造,也为以后师生进行教学、研究、学习时查找资料带来极大的方便。
在开展校际活动方面,一些工作值得记忆:我校承办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运动会期间,时任总指挥的他,废寝忘食,中午不回家,在办公室沙发休息,圆满地完成了任务,得到参与院校的普遍赞扬。由他倡导成立的“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”,“西北五省(区)高等师范院校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”、以及1988年与公路学院同志协商成立的“陕西高教系统档案学会”对加强校际相互联系、互通情况、交流工作起着很好的作用,有的形式至今仍在延续。
福堂同志在学校工作的几十年中,与学生、周围的同志有着深厚的情谊,他热爱工作,关心同志。1988年国庆节那天,他代替一位下属干部在办公楼值班,回家路上遇大雨摔倒,大腿骨折,至今留有后遗症。他为人耿直,工作勤勉,一丝不苟,遇事勤于思考,适时处理问题,解决问题,推进工作,成绩斐然。
退休后,不忘发挥余热
几十年的工作,尤其是在学校办公室的工作,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这是个人的财富,也是社会的财富。他1995年退休之后,“西安外事学院”三番五次邀他协助办学,一干又是10多年。在那里,他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。一是建立学院办公室的规章制度,使民办院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、制度化。二是选拔培养青年干部,手把手地教他们工作,经他选拔培养的干部,如今已成为外事学院诸多部门的骨干。三是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时,向学生作一次“热爱学校,立志成才”的报告。同时,对要求入党的学生、干部讲一次“党课”。四是把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研究成果,先后撰写了《对发展民办高校之管见(之一)》、《对发展民办高校之管见(之二)》、《民办高校之定位探索》等文章,刊登于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的《民办教育研究》杂志上。
“不精不诚,不能感人”。从福堂同志的经历和生活履历折射的内容,可以看出,除对党的事业的奉献和付出外,也体现出他几十年来的追求和进步,彰显镌刻了他勤奋工作、忠诚履职的心路历程。
愿福堂同志永葆勤勉本色,在退休后的人生道路上再发挥余热,继续前进,谱写新的华章。
(郭树人)